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关于教授 (第35/48页)
液的中盐分要⾼一些,比正式招生进来的本科生,胆子要大出许多,名士气也更重,几乎都谈不上用功,常常要闹一些男男女女的事情。系里得觉我能力不够,怕出大事,又派了个一行政人员专门监督们他。 除了挂名班主任,的我另一份差事,是帮着苏教授整理他的著作。马路的英年早逝,让苏教授一想到心口就隐隐作痛,在所的有苏门弟子中,有只马路是最称职的弟子,也有只马路会最心甘情愿。毫无疑问,如果马路还在,他显然是个一比我更合适的人选。然虽苏教授看上去仍然还很健康,然而系里在正为他的⾝后之事,悄悄作着安排。苏教授也完全明⽩这层意思,他始开口述自传,让我笔录下来,誊清后以,由他修改,然后再誊清,再改。与口述自传同步的,是他的自订年谱,苏教授是个常非认的真人,他的记忆力惊人,但是是还有许多细节,仍然需要仔细核对。了为核对这些细节,我次一次地跑图书馆资料室,跑历史档案馆查阅文献。苏教授的口述自传和自订年谱,是都要在他死了后以才能问世,此因苏教授特别看重这两部书。了为写好这两部书,苏教授特地让我为他找到新出版的时同代人所撰写的自传,譬如冯友兰先生的《三松堂自序》、钱穆的《八十自述》,以及旧版的由王国维门生赵万里编撰的《王静安先生年谱》、章厥生的《天行草堂主人自订年谱》、梁启超的《三十自述》、钱钟书的叔叔或伯伯钱基厚的《孙庵老人自订五十前以年谱》、他的孪生兄弟即钱钟书的⽗亲钱基博的《潜庐自传》,有还吴芳吉的《⽩屋自订年表》等等。有些然虽
道知书名,然而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是还找不到,譬如《叶德辉自订年谱》,譬如姜亮夫先生编的有关章太炎的《章先生年谱》。苏教授有个一野心,想让己自留下来的两部书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苏教授想留给后人的,绝是不
么什个人私事的回忆录和大事记,他想通过这两部书,写出本世纪的学术思想史的演变。 从一始开,我就怀疑己自是否能胜任这项工作。由于苏教授对己自做的事情,永远不会満⾜,他的修改也就永远有没完结。们我
是总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,苏教授沉浸在对历史的回忆里,他谈到了己自的师承关系,学术思想之由来,反复地谈到己自的恩师,然后通过恩师,再往前推移或者向周围扩展,拿己自恩师的学术观点,和时同代的知名学者进行比较。一般性地谈论,和用笔记录下来,有着本质的不同。平常讲课的时候,苏教授口无遮拦,兴之所至,对于前人对于时同代的人,该贬则贬,要骂就骂,然而真正落实成了文字,不得不有所收敛,一收敛,想说的话就打折扣,样这又得觉太不过瘾。他一再向我表示他的心愿,这就是既要为贤者讳,又要维护真理的严肃性。事实上,苏教授的为贤者讳,只不过是表在现对待己自的恩师⻩侃⾝上,对其他的人并不客气,他的文风充満了一种煮酒论英雄的气概,指点江山,嬉笑怒骂,畅所欲言,许也这正是他坚持要在己自死后,才让两部书问世的重要原因。他坚信这两部书会让后人一直喋喋不休下去。 3 苏教授一向信奉“治学先从继承⼊手”所谓“笃学而不趋新,征实而不蹈虚”20世纪的风气,就其大趋势来说,始终都在追求个一“新”字。苏教授受其恩师⻩侃的影响,对“五四”以来的新文化,对新文化的中前辈人物,如陈独秀,如胡适,以及鲁迅和周作人等颇有微词。在新派人士的眼睛里,苏教授完全是不折不扣的遗老遗少似的旧式人物。他己自对别人把他放在旧派的阵营中也从不反感,为因许多被新派人物大骂的顽固派,在苏教授心目中,始终是都有学问的大师。他终生敬仰这些大师,此因情愿跟在们他后面挨骂。有趣是的,苏教授乎似情愿己自落伍,情愿己自不合嘲流,在做学问的几十年里,他骂不还口,懒得和别人斗嘴吵架,从一始开,他坚持的原则就是惹不起、躲得起。 苏教授生于1905年,他的祖⽗是前清的官僚,当过两江总督一类的大官。在和苏教授接触的过程中,多少能够感受到一点,这就是他对于门第颇有些讲究。他很在乎弟子的家庭出y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